《過度努力》10療癒金句!獻給傷痕累累的大人們
獻給過度努力的你,由《情緒勒索》作者周慕姿所寫的新書,本書由寶瓶文化出版,內容以8個讓人炫然欲泣的真實生命故事交錯而成,寫著在華人社會裡推崇努力的文化中,許多人都傷痕累累卻難以察覺,而他們都是「過度努力的大人」們!本篇文章除了介紹其中四個章節,也會摘取書中十句療癒金句。
安妞!我是追劇宅AKA細節控的 #祖寧
🎬 懶得看字可以看影片版!🎬
1.《過度努力》書籍介紹
其實祖寧原本想在這本書裡,找到自己現在會如此努力的答案,或該說感受到痛苦的原因,但這麼書裡,其實很難提供所謂的正確答案,因為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,會形成現在的心理狀態都可能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,所以當我越看越發現自己可能找不到自己要的答案時,是有一點失望的。
但我沒有停止閱讀它,因為我本來就知道它和我想的不一樣。
我也不是個很喜歡看心靈雞湯的人,我覺得心靈雞湯就跟喝酒一樣,只是暫時的讓你努力往好的方面想而已,但這本書不是心靈雞湯,它其實比較像故事集。每一個過度努力的人,都可以在上頭找到一點點自己的影子,然後對自己比較懦弱、微小、羞恥的部分稍微釋懷一點。
雖然這本書找不到對我而言的答案,可是還是蠻有安慰人心的效果,它讓我有一種我的不安、煩躁、情緒隔絕、壓抑甚至是渴望愛的部分,都是身為人會有的反應,並不是因為我弱小或能力不足或不值得被愛,所以才產生這種感覺的安慰感。
👉延伸閱讀:《Run On》結局解析
即便用同種語言卻難以溝通!
🎬影音板 ✍️文章版
過度努力是一種自我耗損與傷害。
在這本書裡會提到各式各樣的故事:為了滿足父母而失去靈魂的購物狂公主、害怕把自己交出去而受傷的鋼鐵先生、為了在家裡生存下來不停忍耐的面具小木偶、相信只要自己有用才能被愛的完美媽媽。
書裡有八個例子,但說實話,我有時候我不清楚誰和誰,因為每個人的故事都是拆開來的,但他們卻又彼此相似,所以我會建議大家真的買了這本書就一次看完,像我這樣分次很快就會忘記前因後果,但這其實不太影響我閱讀,剛剛提到的五個例子,也許你隨便挑一項就能夠在自己身上找到相似的特質。
過度努力的人,追逐的是他人或社會眼光中的自己,而非真實的自己,而當你相信自己夠好,你就不用總是必須像這個世界證明什麼。
整本書奠定在「共鳴」上,看著著與自己相似的主角,和諮商師一來一往地對談,鑿開內心傷痕,但卻也能同時感覺到這其實很不容易,因為有太多時候,我們為了生存而去掩埋自己的感覺。
所以鑿開的時候,就會發現連自己都不知道,原來自己曾經很在意這件事情,曾經對這件事情有很多感覺、很多情緒和說不出口的話。因此作者把故事拆成四個章節:探索、抗拒、覺察、行動,讓讀者可以跟著諮商者逐一接自己心裡的面紗。
2. 探索
戴著面具的小木偶,兒時因為她不喜歡女性化的服裝,母親對她就像是在改造營一樣,要求她像個女生,她只好忍耐這一切直到大學,但卻發現出去後的世界,並沒有她想要的自由。
因為在那種忍耐的歲月裡,她已經不經意地把「做自己」這種事情當作是污穢而骯髒的事情,所以到哪裡都不自在,到哪都沒有歸屬感。在這個高喊做自己的時代,看到這段的時候,我真的覺得這才是正常的,什麼才是做自己,自己是什麼,努力很久以後還是會發現,還是有一個渴望被認同的自己。
那章的最後說著。
在日常生活中,我們把自己一點一點地交了出去,用來交換愛、交換不被責罵或鄙視,希望被接納,或是希望能在這個世界上獲得一點位置,能夠生存、能有一點喘息的空間,就這樣的生活中,我們勉強自己,也丟失自己。而自己,原本又該是什麼樣子?
人也許可以不需要別人的認同,但沒有父母的認同,心理上多少會有缺憾。探索這章寫著小木偶,探索心裡那份步自在的來源,而觀眾或許也能從中窺探出,自己找不到生活平衡的原因。
📌延伸閱讀《哈囉,我好嗎》對自己失望?
7大暖心金句讓你重拾幸福│劇評
✍️文章版
3. 抗拒
這章寫了要「最好」的有用醫生,這位醫生,因為有一個易怒卻又高壓教育的父親,而他也因此被迫走上當醫生的道路,但在工作時卻又易怒情緒化,他告訴諮商師當事情不如父親所願時,父親就會動手和發怒,所以他告訴自己絕對不能成為這樣的人,成為一個用「憤怒」來控制事情的人。
當時這位有用醫生,還很不以為意地說難道不該談工作的事情嗎?這和我暴躁有什麼關係?
諮商師循序漸進地告訴這位醫生說「我們的情緒表現方式,有部分是學習來的。」她告訴醫生說因為身為孩子的我們是會為了生存,只好內化父母對待自己的方式。換句話說,這位醫生從父親那潛移默化地學到了:憤怒能夠讓他最快逃離他不想要待的狀況或環境,所以醫生在工作不如意時,就會暴躁。
當然諮商師沒有像我這麼機器,反而很溫柔地問醫生說「變得和父親一樣會怎麼樣嗎?」醫生就說這樣就會傷害家人。看到這我也不禁心疼一下。醫生言語間透露出對父親的厭惡,但父親卻覺得那是對他的愛護,醫生覺得這一切很可笑,卻也不能掩蓋他已經受傷的心理,他抗拒著承認自己心裡有傷,
所有的抗拒,只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心,不要再因為有期待,或是想起那些事情,而感到難以承受的痛。
很多時候我們努力不成為像自己父母那樣的人,但這種想完全擺脫的心理,更是被父母影響的證明,越想假裝自己不在父母陰影裡的人,越抗拒就越難以察覺。
抗拒這章,我們能夠看見諮商者對於觸碰到心底傷痛時,最直面的抗拒反應,就一如我們戴著面具生活的樣貌。
👉延伸閱讀:《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》
結局解析:人是因為脆弱才靠在一起的
🎬影音板 ✍️文章版
雖然有用醫生想避免成為父親的樣子,卻發現自己發怒的樣子,和父親如出一轍時感到非常羞愧,但諮商師想告訴他,即便他們非常相似,但仍然是不同,並告訴有用醫生說:
你願意承認,也願意愛自己的脆弱與恐懼,願意嘗試愛自己的全部;你有自己的想法與標準,不是只擔心別人對你的看法。即使爸爸傷害了你,你還是想讓他了解你,還是想要接近他、愛他……你,是非常勇敢的人。
4.覺察
這章我想分享的是自戀的鋼鐵先生,因為太太和他一起搬到新竹,太太從職業婦女成為家庭主婦,鋼鐵先生因為自責沒辦法讓太太過期待中的生活,對自己的失望和自責反而讓他與太太漸漸疏遠,太太因此開始喝酒,一切就像他給自己訂的人生劇本一樣重演了他的原生家庭,父親經常不回家,母親酗酒,而他卻更加愧疚,如此循環下去。
他的自戀更像是一種自我保護,不敢對他人抱有期待,也不願和太太交流,因為交出那個脆弱的自己,反而讓他覺得會讓太太更加失望,當他們越說越深,才發現:
在親密關係中,真正加深彼此情感的,不是看似有用的部分。而是那些我們誤以為「沒有用」,卻是在關係中最珍貴的部份。
用力活著的人,努力活著每一天的人,每天都努力想讓自己有用一點,但我們其實都渴望有個人能無條件地愛著自己,無論自己今天是否考了零分,無論自己是否擁有優渥的生活條件,但「無條件被愛」本身太難得,就連父母都經常有條件地愛著自己的孩子,所以孩子也很難在往後的生活裡,奢求一個就算讓對方失望,對方也會愛著自己的生活。
覺察傷痛的來源,才有辦法止血。
比起追求「更好」,願意停下來,給自己和別人一點溫柔,問問自己和身邊的人:「好不好?/你好不好?」是需要更多勇氣與信任的。
5.行動
有時候,當我們放棄「努力讓自己變好」,而是「希望多了解自己一點」時,拿掉過度努力,可能就有一些空間,讓「改變」自然而然發生。
這章是我貼標籤最多的一章,應該可以說是成效顯著吧!不然不會這麼打動我,這章裡讓我整個在夜裡痛哭的是完美媽媽雅文,從小她就活在讓媽媽辛苦養大她的負罪感裡,如果不是她,媽媽不會這麼辛苦的負罪感,所以一直都很努力,想讓人不會看不起她們母女倆。
對於父親的感覺,雅文起初坦承是無感,但當父親再度在她的人生中登場後,那些她沒有深究的感覺,出現了,埋怨、痛惡以及思念都出現了,這些愛恨交織的情感太過複雜,一層層剝開時才特別痛苦。
有些家人,你知道他們對待你的方式不太好,但或許是因為曾經生活在一起,曾經對彼此好過,就算整體來說不是什麼愉快的記憶,但厭惡裡總還是會夾雜著一絲絲的愛,要承認這一點對任何人來說大概都很煎熬,因為複雜、因為難以承認或該說難以承擔。
完美媽媽面對那個拋棄她的爸爸,在朋友的鼓勵下,和那個躺臥在病床無法言語的父親說出了好幾年來的積怨,在這個過程裡,完美媽媽漸漸發現自己是「渴望父親回來,渴望父親愛她的」。但同時也是因為自己也愛著、思念著父親,
最後她說著她永遠都不會知道父親為什麼拋棄她們母女倆,但也許就像她老師說的:「孩子可以不用因為父母的困難而懲罰自己」。
在不被愛的過程裡,我們容易在自己身上找原因,歸咎自己不夠好、不夠努力、不夠值得被愛,但或許父母或長輩們沒辦法用我們期待的方式來愛我們,甚至他們表達愛的方式很刻薄,讓人難以下嚥,甚至很早他們就不在自己身邊,但那是父母的困難,不是因為自己怎麼樣而被如此對待。
最後這位媽媽說著:「對,不用懲罰自己,我愛他、需要他、不是我的錯,也可以承認對不對?」諮商師對著她點點頭。因為每個人都是有選擇的,是別人、父母選擇不愛我們,而我們選擇愛他們,是因為我們有能力愛人,而非因為我們脆弱、懦弱、無力造成,是我們的選擇,但不是我們的錯。
畢竟你也知道,從過去走到這裡,你已經夠努力、也夠好了,不需要再如此努力去證明自己的價值。
過去,我為了別人努力;現在,我想為了自己勇敢。
整本書看下來,有些比較主流的問題、攏統的問題都有在裡面,慢慢被剖析開來,很多我們以為是自己的問題,也漸漸在抽絲剝繭裡釐清自己為何這樣、真的是自己的問題嗎?
當然它不是說那些都是別人的問題,而是會幫助讀者搞清楚,現在自己到底渴望什麼、需求什麼,以及那些不經意產生的的不安、焦慮和對家人的複雜情感從何而來,而有這些情緒的我們,並不是因為我們懦弱、抗壓性差,而是因為我們有能力愛人。
他們愛不愛你,那是他們的選擇,你當然也能有自己的選擇,無關輸贏或自我價值,而是在於身為一個人的選擇。當你願意為了愛他們而努力,其實是代表:你是有能力愛的。
結論可能看起來有點無感,所以最好還是自己來感受這本書,如果你常常覺得自己很努力生活,但心裡卻總是空蕩蕩的,或許可以看看這本書。
書裡曾經一度寫到有個來諮商的人,一邊說話一邊在摺衛生紙,諮商師OS寫著感覺這個人就像在整理心裡的感覺一樣,我很訝異這個動作會被這樣解讀,因為我也會。
我很常在跟別人說話,尤其是讓我心裡感到焦慮、羞愧或需要整理、思考的時候,就會默默地開始摺起桌邊的衛生紙,我的朋友一定也看我做這麼做,我覺得這個觀察分析很有趣,所以特別跟大家分享,然後看完這本書大家也可以試著探查一下自己是不是需要心理諮商。
文/ 追劇宅AKA細節控 #祖寧
想第一時間看到劇情解析,關注我的社群!
試映、書評、工商合作
歡迎來信聯絡:[email protected]